對虛增償付能力充足率“說不” 險企自律倡議“不做假賬”
一個地產項目成本1個億,保險公司每隔一段時間就對這個項目進行再評估,可能會被評估到2億、3億甚至更高。賬面資本增加,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水平立竿見影得到提升。
這是前段時間被曝光的險企“做假賬”的個案。如此粉飾報表的伎倆,也正是保監部門近年來重拳打擊的對象。需要他律更需自律,上海證券報昨日(8月16日)獨家獲悉,保險財會行業近日發出自律倡議書,部分深諳內控重要性的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在倡議書上簽字承諾:信守職業操守,堅決“不做假賬”。
這是國內保險業首次在財會細分領域發起自律行動。且不論自律的約束力效應到底能發揮到何種程度,僅這些險企自愿率先垂范,就已折射出行業對于守住風險底線意識的跨越性提升。
會計游戲浮出水面
一向以穩健著稱的保險業,近年來卻出現了的一群以民營險企為主的剽悍“越線者”。而隨著監管部門釜底抽薪式的監管升級,這些挑戰合規經營、挑戰監管底線的問題險企樣本,陸續浮出水面。
這些險企存在不同程度的逾矩之舉。他們或大玩“會計游戲”,濫用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以實現粉飾報表的目的;或在認可資產上“大做文章”,將應收保費、企業債券的資產認可比例人為拔高;更有甚者,將保險資金“包裝”成股東資金,實現虛假增資。
不難發現,他們之間存在一個共性——所做一切都是為了虛增償付能力充足率。償付能力充足率是各保險公司能否繼續開展承保及投資業務、開設分支機構的重要標尺,這一預警指標于各險企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尋求資本補充途徑,以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也非易事。在資金短缺、融資乏力的情急之下,他們不惜鋌而走險,以各種形式做起了假賬。
此等兒戲,豈能逃脫監管“法眼”。種種跡象表明,近年來,保監部門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第三方機構,先后對多家問題險企展開了地毯式審查,毫不留情地對其違規之舉進行曝光,并處以罰款。
保監部門如此密集的實地檢查及史無前例的嚴厲處罰,有敲山震虎之意。更凸顯出為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監管部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良苦用心。
“不做假賬”守住底線
風險從發生到暴露,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大玩“會計游戲”的問題險企,其治理、內控或許早已一團亂麻,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健全,內控機制的相對薄弱,都為道德風險等問題的發生提供了溫床。
在此背景下,“他律之外,更應加強自律”的行業呼聲此起彼伏。知情人士透露,在近日召開的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財務會計專委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保險財務會計工作行業自律倡議書》。在會議現場,全體常務委員在倡議書上簽字,率先垂范,全力支持行業自律行為。
記者從相關渠道拿到的這份自律倡議書上顯示,為進一步提升保險行業財務會計工作規范化和自律性,維護執業秩序,努力為保險產業鏈做大做強營造良好的財務生態環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財務會計專業委員會特向會員單位發出倡議。
倡議的自律行為具體包括:在認識上,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維護財經紀律;在理念上,堅持依法合規;在理論上,承諾按照“過程的控制與觀念的總結”的職能要求,組織財務活動,理順財務關系,健全財務機構,配備財會人員;在行動上,信守職業操守,堅決不做假賬;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上,積極建言獻策,爭做表率。
根據倡議書上所述,各會員單位根據倡議書內容,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在系統內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導和倡議,以推動倡議精神在行業內全面落地實施,敦促財務會計從業人員自覺遵守倡議書內容。
相關閱讀
-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