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收賬款融資制度設計提三點設想
據報,在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與中小企業融資難并存的背景下,有關部門正醞釀應收賬款融資管理辦法,并已開始緊鑼密鼓地調研,尋求動產融資盤活企業應收賬款資產,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應收賬款融資,是指企業將賒銷而形成的應收賬款有條件地轉讓給專門的融資機構,使企業得到所需資金,加快資金周轉。不同于一般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只要通過辦理相關的抵押、擔保手續,融資機構就能把資金交到企業手中。除了融資功能之外,應收賬款融資,還包括結算、財務、風險、擔保等一系列管理內容。所以,任何一個環節工作不到位,都有可能出現風險、出現問題。
事實上,應收賬款融資在我國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為幫助企業融資,一些金融機構就曾試行過用應收賬款融資的做法,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不僅如此,還曾經通過應收賬款融資,幫助企業清理過“三角債”。只是因為實際操作難度太大,風險也不小,這項嘗試沒能普及并延續。
近年來,隨著企業負債率不斷攀升,應收賬款不斷增加,資金占用量不斷增多。據商務部研究院信用評級與認證中心主任韓家平提供的數據,目前應收賬款總規模超過10萬億,應是歷史最高點。而同比7.6%的增速,也遠高于同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這也顯示企業應收賬款還在持續上升,資金周轉情況沒有得到緩解。如不鼓勵金融機構對企業實行應收賬款融資,不僅整個社會的資金運轉效率都會大降,還會引發許多新風險。特別是中小企業,會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出現風險,并最終傳導到金融機構。因此,與其等待風險的爆發,不如通過應收賬款融資等手段,幫助企業疏通資金鏈,使企業的資金運行通暢。特別是企業間相互拖欠的賬款,如果能在應收賬款的貸款中得到化解,對提高整個社會的資金運轉效率會有很大幫助。
筆者在此想提請注意的是,由于應收賬款數額巨大,且分布狀態差別很大,特別近年來形成的應收賬款,很多都滯留于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和僵尸企業,如何實行應收賬款融資,是個需要好好研究的問題。應收賬款融資,既不能畏縮不前,也不能操之過急,既需要積極推進,也需要穩步操作,從而有效化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矛盾,降低企業的融資負擔,降低企業的負債率。
首先,要對應收賬款分類。按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7月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負債合計542169.8億,增長5.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08136.1億,同比增長7.6%。而在2011年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只有7.03萬億,4年間平均每年增加1.1萬億,總計上升了63%。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新增貸款中,相當一部分處于“僵尸”狀態。所以,必須先對這些應收賬款分類,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具體的操作辦法。那些沒有回收可能的應收賬款,不能用于融資。
其二,總結過去應收賬款融資的經驗,對應收賬款融資實行閉環運行,是相對有效的手段。閉環運行,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融資貸款實行閉環運行,亦即通過應收賬款獲得的資金,須按銀行的要求來安排,而不是企業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且回收的資金,須優先用于償還融資貸款;二是在應收與應付企業間閉環運行,即通過應收賬款獲得的資金,只能滿足給有應收賬款、且回收沒有難度的企業提供產品原材料采購等,其他企業需經過銀行同意才能使用。這樣,融資的風險就能大大降低。
再者,要引入更多市場化元素。對應收賬款融資來說,既可以是金融機構,也可以是保理公司等其他融資機構。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將更多應收賬款融資交給保理公司,可能比金融機構更好。因為,保理公司市場化水平更高,對應收賬款的分析、回收預測、回收能力等,要強于金融機構,自然,市場化水平也相對更高些。所以,在應收賬款融資中引入更多市場化元素,讓更多保理公司參與這一融資方式,非常重要。
簡言之,應收賬款融資是有空間的,也有利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化解融資矛盾?,F在關鍵就看制度如何設計、方案如何制定、辦法如何確定了。
相關閱讀
-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