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不被機器人取代 會計人應成為復合型人才
根據2016年1月冬季達沃斯論壇就機器人發展前景的最新調研指出,到2020年,在全球15個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中,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崛起將導致510萬個就業崗位的流失,多以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崗位為主。
《經濟學人》雜志2014年的調查顯示,未來20年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搶走飯碗的崗位,包括低端制造業的生產、銷售、會計等。
英國牛津大學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英國目前有35%的就業崗位很可能將在未來20年內面臨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在上述崗位中,又有10%的就業崗位屬于最有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職業,它們是保險承銷商、稅務代理人、信貸員、信用分析師以及會計專業人士。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美國會計人員擔憂來自自動化技術的威脅:類似“區塊鏈”等新技術將使合規與后臺等“低附加值”工作實現自動化,部分會計人員面臨失業。會計人員需要思考未來能向客戶提供哪些高價值的服務。
那么,技術進步究竟給會計行業帶來了哪些影響?在新技術的沖擊下,會計人員應如何應對?會計行業又應如何應對?就此,《財會信報》記者專訪了資深注冊會計師劉志耕。
會計人應向復合型人才發展
《財會信報》:在自動化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的背景下,新技術究竟給會計行業和會計人員帶來了哪些沖擊?會計人員應如何應對?
劉志耕:近幾年來,新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令世界矚目。阿爾法狗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更是讓全世界震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宣布已與Kira Sys?鄄tems聯手,將人工智能引入了會計、稅務、審計等工作當中,幫助員工從閱讀合同和其他文件的乏味工作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工作中,更加關注戰略方面的事務。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及應用,社會對會計職業的要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需要的是對財會工作具有較高業務水平和勝任能力,且在至少一個或多個相關領域能出類拔萃的財務人。目前,會計已經成為最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之一,會計人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已經迫在眉睫。會計人不僅要有危機感、緊迫感,還要更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勇于探索,要使自己成為具有多維度思維和綜合型能力的復合型財會人才。這是應對新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應對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最主要、最可行的方法。
當然,人工智能技術終究不可能超越人類本身智能的發展,即使機器人可以取代會計職業,也僅能取代一些簡單、機械和重復的工作,不可能取代人類本身的思維、智慧和創造,不可能超越人類為其設置的智能范圍。對于會計人員來說,復合型財會人才的智能跨越了多個領域,且他們每時每刻都處在不斷的學習、進步和發展之中,而人工智能僅能停留在人類為其設置智能的時點上,且人工智能不可能發明創造,所以,從根本上講,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財會人員。
當前,社會已深知復合型財會人才的重要性以及企業擁有復合型財會人才的必要性,而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復合型財會人才的作用及重要性將越發突出和明顯,社會各界對其的歡迎程度也將越來越高,復合型財會人才的前景一片光明。但必須注意的是,復合型財會人才不僅要具有較寬、較廣的知識面,更要有對相關知識的深度和拓展,要不斷學習、更新、實踐,確保自己對財會及相關專業知識的及時掌握、更新及綜合運用,始終走在財會及相關專業領域的最前沿,這樣才能把機器人的智能始終拋在后面。
具體而言,復合型財會人才要能夠及時適應以下三方面的變化和發展:一是要能夠及時適應財會專業及相關專業各方面的更新和發展;二是要及時適應各種新生事物所帶來的新思考、新問題、新變化;三是要適應整個社會不斷進步帶來的各種變化和發展,要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應對能力。
會計行業應積極應對新技術沖擊
《財會信報》:會計行業應如何應對新技術的沖擊?
劉志耕:會計行業應該從整體出發,充分認識并考慮到技術進步對整個行業帶來的重大變革。例如,以往財會人員傳統手工處理的一些機械性、重復性、識別性等簡單勞動就很容易實現自動化。所以,這些崗位的會計人員如果不具備其他方面的綜合能力,就很可能被機器人取代而失業。因此,會計行業一定要客觀面對當前形勢,既要看到劣勢,也要看到優勢,更要善于化劣勢為優勢,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要對會計工作的性質和會計人才種類進行重新分類。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簡單、重復等依靠手工進行的會計工作很可能被取消,而一些采用新技術的新型會計工作會應運而生。同時,會計人才的種類也會因會計工作性質的調整而相應調整。所以,會計行業必須做好這些方面的調整和重新分類工作,以適應和滿足技術發展給會計行業帶來的變化。
二是會計行業對會計工作性質和對會計人才種類進行的調整,不能僅是簡單做減法,還要考慮做加法,更要考慮做乘法。會計行業如果僅僅考慮因技術進步使機器人取代會計人的工作,便減少會計工作種類,這僅是在做減法。除此之外,會計行業要全面客觀地認識新技術帶來的變革,要看到新技術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沖擊,同時認識到新技術給行業帶來的發展契機。所以,整個行業一定要積極思考如何充分應用新技術,以化解其帶來的不利影響。例如,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新技術的發展成果,拓展會計人為社會、為經濟服務的領域、范圍及方式方法,這就是做加法;怎樣才能更好地提升會計人為市場經濟、為企業服務的質量和效益等,這是做乘法。因此,多做加法和乘法,才是整個會計行業及每一位會計人應該具備的積極態度。
三是會計行業一定要多培養復合型財會人才。在新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只有復合型財會人才才有用武之地。但必須注意的是,復合型財會人才不能僅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人才,而應該是社會的人才,更是國家的人才。所以,復合型財會人才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在立足本職工作、圓滿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放眼國家財會制度的建設、完善和發展,更要著眼于整個經濟社會財會管理能力的加強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要為國家財會制度建設以及財會事業的發展做出無愧于“復合型財會人才”稱號的應有的貢獻。
培養復合型財會人才是各類企業的重要職責。對企業來說,培養復合型財會人才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復合型財會人才的支撐,且企業越是發展,就越是需要復合型財會人才。對企業越是熟悉和了解的復合型財會人才,對企業的感情就越深,這是因為了解和熟悉企業需要財會人員投入更多的時間、心血和精力。所以,企業最好從創立開始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復合型財會人才,這對調動和發揮復合型財會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有幫助。
二是對于復合型財會人才的培養,企業的關心、支持、培養及企業環境固然重要,但這些都是外因,人才本身的努力才是促其成長的內因,是主要因素。離開了這個主要因素,外因再優越,也不能培養出優秀的復合型財會人才。就內因來看,人才本身的知識基礎和實踐經歷及綜合經驗固然重要,但人才對本企業的了解、熟悉和融入的程度同樣不可缺少。所以,在具備了必要的外部因素后,人才本身還要做有心人,要努力學習、勤于思考、敢于實踐,將理論知識與本企業的實踐相結合,注意培養自己綜合運用和協調解決以財會為主線的相關工作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會計人員需不斷解決新問題
《財會信報》:會計人員未來能向企業提供哪些高價值的服務?
劉志耕: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市場經濟的不斷進步以及自動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會不斷出現各種新情況、新問題,而且各行各業的經濟事項往往相互交織、異常復雜。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很難從現有的法律法規中找到答案或依據,也很難套用老經驗、老方法予以解決。所以,復合型財會人才不僅要將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總結和上報給財會管理部門,還要積極提出自己的解決意見和合理建議,促使國家不斷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促進我國財會事業的不斷進步、規范、有序發展。
對于企業而言,會計人員是一項特殊的資產,會計人員的內在價值在于其為企業工作期間對企業所做貢獻的大小。但該貢獻的大小往往無法簡單計量,只能通過對會計人員所創造的產品———會計信息的質量、影響和作用來衡量。會計人員通過幫助企業加強管理能力和提高經濟效益來實現對其內在價值的評價。毫無疑問,復合型財會人才依靠其水平和能力能為企業提供更高價值的服務,更能使企業的價值達到最大化。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當下,市場需要更多的是能夠適應管理會計發展需要,能夠促進優化資源配置、精細測算成本、研判市場趨勢、規劃投融資方式的復合型財會人才,需要的是能夠支持績效考評、平衡財務非財務指標,運用價值鏈分析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企業績效的復合型財會人才,需要的是能夠助力經營決策,推動資源合理使用,提升價值創造力的復合型財會人才。弄清了這些需求,企業和行業對培養復合型財會人才就有了方向,使用復合型財會人才也就有了標準,復合型財會人才也才有為企業、為客戶提高服務層次,提供更高價值服務的更為明確的前進目標和奮斗方向。
相關閱讀
-
暫無